第十一章 感悟县志(下)

大虚无痕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书迷楼 www.shumi.la,最快更新官僚最新章节!

    ps:

    感谢 、最爱大傻子等同学的月票。感谢遇见鱼、心驰天池、最爱大傻子等同学的打赏。

    ------------

    前面两位,黄庭坚、章鉴,都是德修籍人士,按“流官”制度,只能在外为官。

    那么,历史上那些曾经主政德修的官员中,出过什么颇有政绩、民望的清官、好官呢?

    还真有一个。

    这位官员是近代官员了,叫吴宝炬,曾任德修县“知事”,此人自幼亡父丧母,15岁才开始有机会读书,极为刻苦,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院试考获第一名,入“两湖书院”读书时,被鄂省军政大员张之洞选入“将弁学堂”。辛亥革命时期,吴宝炬任江阴军政府参谋总长,被民国副总统黎元洪聘为顾问。

    再后来,吴宝炬出任地方官员,十几年间竟然先后出任十二个地方的“知县”,不升也不降。

    为什么不升?因为不肯同流合污。

    为什么不降?因为官声斐然。

    吴宝炬随身携带自刻的“受贿天诛”的图章,盖在他经办的一切文稿上以自警。十多年间在知事任内审结民间疑难案件三千多件,多能秉公明断,深受百姓爱戴。

    “受贿天诛”,时时警醒,好一个难得的清官!

    吴宝炬在德修知事任内留下了许多政绩,被老百姓呼为“清官”、“好官”。《德修县志》载:“公起于田间,洞悉民间疾苦,平时下乡仅舆夫二人,随从一人。督铲烟苗。踏入人迹不到之处。他一生留下各县德政,老百姓为他立生祠、德政碑、纪念亭,有花开十二县之誉。”

    “花开十二县”,处处留美名,这种人,在官场上。那不叫“混”,那是真叫为民作主啊。

    ……

    回过头来,胡晨阳看了德修县的“历史沿革”。

    德修历史悠久,商封艾侯国,春秋为艾邑,先后属吴、楚、越管辖。历上有过很多种称呼。1914年首次更名为德修县,沿袭至今。

    在唐、宋二代。德修县就是“泱泱大县”。

    何谓“泱泱”?深远广大的意思。一般都说“泱泱大国”,德修却得到“泱泱大县”的美誉,可见,德修县自古就是有分量的大县,德修人对这个“泱泱大县”是有自豪感的。

    德修是赣源省西北门户,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汉代以来。屡有重大兵事发生。明清时期,李自成、石达开、李秀成都率部在此驻扎过。山区么,易守难攻。让历代的“中央军”都深感头痛的。

    土地革命前后,德修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领导的“秋收起义“,就是在德修县率先爆发的,这里也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著名的红色苏区。全县先后有十多万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只是,德修县没有出过一个开国将军。

    只有烈士,没有将军。

    ……

    接下来,看“风俗”部分,也蛮有意思。

    德修县流行的方言有德修话(跟洪都话接近)、怀远话(属客语)。

    客语!这是胡晨阳的强项了,他家里就是客家人哎。

    看来,听懂德修人说话是不成问题的了。

    李大锤就不行了,语言不通,路也不熟,所以,胡晨阳不打算让他做自己的司机了,必须在当地找一个司机了。还有秘书,也必须是当地人。

    《方奥胜览》中记述:“土瘠民贫,山高气清,习知武事”。这就是说,德修人历来就过惯了苦日子,有习武之风,穷归穷,却容不得外人欺负。后来,胡晨阳看到了更多的内容,知道了德修人“习武”干什么?原来是自发组织民间武装,抵抗金兵,声援岳飞!声援文天祥!

    好彪悍的德修人民!

    好可爱的德修人民!

    那个“章开溜”,岂止是愧对黄庭坚?也愧对德修人民啊!

    胡旦《义门记》中另有记载:“山高水澄,秀甲他郡,土沃人阜,名闻四方,家崇恺弟之风,门尚敦睦之义。”

    宋代著名诗人王阮诗曰:“顷岁承平久,斯民皆俗修,究心依学校,服力事田畴。”。

    一段话,一首诗,信息量很大!告诉后人:自古德修人讲孝道,讲和睦,讲学习,古代“三讲”。

    ……

    再看“地理篇”,德修县确实不是穷山恶水。

    德修县位于赣源省西北部修河上游,隶属浔阳市,居幕阜山脉和九岭山脉之间,是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和三个省会城市的中心点,自然地理形成众星拱月之势。

    德修的母亲河叫修河,德修县就是因修河而得名,修河是赣源省五大水系之一,也是浔阳市境内最大河流,全长405公里,流经三个县,最后注入鄱阳湖。

    德修水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蕴藏量达39万千瓦,可开发量为20万千瓦。

    看来,德修县将水电列为支柱产业是有道理的,潜力很大!

    水资源丰富,当然不光是可以发展水电,还可以发展水产养殖和水上旅游项目。

    德修县还有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已发现矿产35种,矿种多、分布广、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主要矿产有钨、石英、金、大理石、长石、石煤、石灰石、瓷土、花岗岩、青石板等。

    钨矿储量丰富,总储量约24.4万多吨。

    石英资源可采储量达200万吨,远景储量3000多万吨。

    石煤是德修县非金属矿的主要矿产,分布很广,可靠储量47.7亿吨,石煤中还含有一定数量的钒、铀、铬、铝。

    石灰石是石煤中的伴生矿,分布也很广。全县可靠储量约50亿吨,是石灰和水泥的原料,还可以加工轻质碳酸钙,为化学工业提供原料。

    瓷土储量约2500万吨陶土储量7000万吨。

    大理石储量也十分丰富。

    有如此丰富的矿藏,居然会是全国贫困县,这正是董君辅教授给学生们分析过的:富饶的贫困。

    一个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能源、矿产和生物资源,但经济增长速度却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甚至还在在不断扩大,这就叫“富饶的贫困”。

    对于这种“富饶的贫困”现象,董教授把它称之为地区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悖逆现象”。

    德修县无疑也存在这种“悖逆现象”。

    事实上。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悖逆现象”往往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自然资源作为一种硬要素,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正在逐步下降,而观念、人才、技术、管理和营销经验等软要素的作用则越来越显得十分重要。对落后地区来说,自身拥有的恰恰是一种硬要素,缺乏的却是一种软要素。换句话说,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厚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并非一定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这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富饶的贫困”和“贫乏的富裕”共存的现象。

    根子还在观念上。解放思想是关键。

    “解放思想,黄金万两;观念更新,万两黄金!”

    ……

    第二天。胡晨阳对黄励平道:“昨天我看了《德修县志》,不错,不错,德修县名人不少。哎,老黄,你是不是黄庭坚的后人?”

    黄励平道:“怎么说呢?我老家确实是黄龙山的,我们黄家,出过48个进士呢。”

    胡晨阳点点头:“我总觉得,德修县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应该会发展起来。”

    黄励平道:“胡书记你有信心就好,我们跟着你干。”

    胡晨阳道:“《德修县志》编得不错,我想见见沈需民老先生。”

    “哎呀,沈需民已经去世一年多了。”

    “啊?”胡晨阳有些失望。

    “他儿子还在。”黄励平道,“他儿子叫沈庆宪,也参与了修志工作。”

    “哦,好,我要见见他。”

    “好的。”

    不一会,沈庆宪来了。

    沈庆宪是县委党校的副校长,个子不高,头发有点前秃,看起来有五十多岁,这让胡晨阳想起了新峡县的陈一民。

    沈庆宪,从名字看,莫非是为了庆祝“宪法”诞生而起的名字?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应该是在1954年。

    所以,胡晨阳与沈庆宪握手以后,笑道:“我来猜猜看,老沈,你今年四十七、八岁?”

    沈庆宪一愣,接着看看黄励平:“黄主任,你告诉了胡书记吧?”

    黄励平呵呵笑道:“没有,我也不知道你多少岁。”

    沈庆宪道:“那胡书记很厉害,一般人都猜不出的,都说我有五十多岁。”

    胡晨阳请沈庆宪在沙发上坐下,黄励平泡好一杯茶,出去了。

    胡晨阳道:“昨天我看了一夜的《德修县志》,听说你也参与过修志工作,很想向你请教。”

    “请教不敢当。”沈庆宪道,“可惜,我父亲去世了,他老人家真是个‘德修通’。”

    胡晨阳点点头:“我看得出,《德修县志》编得很有水平,选材,立意,都很见功力,有大家风范。”

    沈庆宪听了,有些激动:“是,胡书记是内行!为了这本《德修县志》,我父亲搭上了半条命,也得罪了一些领导。”

    “哦?”

    沈庆宪道:“就拿第一面的扉页来说吧,有人提议要搞什么领导题词,我父亲则坚持要引用那句古语:‘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

    “很好!”胡晨阳道,“县志,就是给后人看的,尤其是给后来的当政者看的,‘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每一个当政者,都应该牢记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