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运河作用

猫绝笔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书迷楼 www.shumi.la,最快更新暴君的伟大最新章节!

    为此杨广开凿大运河期间共调动民力250多万,前后只用了六年的时间,是人类古代工程历史上的奇迹,但奇迹的背后,却是当时中原百姓的斑斑血泪。仅参加劳役的250多万的人就有100多万在开凿大运河的工地上死亡,至于其他方面就更不用说了。比如当时运河周围的民生,因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6省大部分百姓皆被征调参与劳役,这几个省份的生产一下子陷入瘫痪,虽然杨广自从即位开始几乎都在免除天下的税收,但因为大运河开凿而家破人亡和倾家荡产的在大运河波及到的这几个省份比比皆是。

    后宋代有人专门写了一本《开河记》来描写了修河民工以及大运河波及到的地方人民悲惨生活。文中写道,杨广派遣了酷吏麻叔谋主管修河,强制天下15岁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发了360万人。同时又从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担负供应民工的伙食炊事。杨广还派出了5万名彪形大汉,各执刑杖,作为督促民工劳动的监工。因为劳动负担很重,监工督责太急,动不动就用棍棒毒打,所以不到一年,360万民工死者竟达250万人。虽然这是后人编写的传奇小说,但是不可否认当时有无数的人因为大运河的开凿过着痛苦悲惨的生活。所以当时的人骂杨广恨杨广是可以理解是没有错的,杨广确实是对不起他们。

    无任当时的人们和后人怎么骂杨广怎么否认杨广,他们都找不到否认杨广做出开凿大运河决定是错误的理由,于是后人在否认杨广的时候总是可笑的认为杨广开凿大运河完全是出于自己游玩天下的私心作祟。可是千年来的事实证明杨广的决定是多么的伟大,是多么的需要。

    我国的大江大河大都是从西往东横向流动的,在现代陆路交通工具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开辟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是很必要的。特别是在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隋朝实现了全国统一之后,更显得十分必要了。当时,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区的经济却有了很大的发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资,特别是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怎样把这些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到北方地区,这是摆在统治阶级面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大量的物资要从江淮运到长安或洛阳,甚至运到北方边疆的军事重镇,采取什么运输方式好呢?当时陆上运输只有骡马大车和肩扛人挑,运输速度缓慢,运输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甚大,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只有利用水道运输,才能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当时开凿运河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

    其实从隋朝建国以后,开凿运河就是国家的一项战略重点。杨坚在位的“开皇之治”时期,隋王朝就曾数次发动大规模的运河工程,在南方疏通了从建康到苏北的河道,在陕西疏通了渭水至长安的支流,甚至在甘肃河西地区,也曾多次修筑水利工程,河西地区在唐朝时期能够成为天下最富庶的州郡,底子就是隋朝时期打下来的。而说到大运河的开凿,早在杨坚开皇十年,就有江南地方官请求开凿运河,以削减税粮运输成本。隋朝平定南陈后,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赋税激增,但是大量的赋税运送到北方,长途跋涉成本甚大,而按照隋朝的税法,百姓税粮的运送成本,即“损耗”,也是由百姓自身承担,在杨坚时期,仅是江南地区的税粮,分摊到每个百姓身上,其要缴纳的“损耗”,竟然是赋税本身的九倍。而随着隋王朝不断拉拢突厥、吐谷浑等部族,赏赐日益增加,对于南方税粮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拓通南北交通要道,减少运输成本,成为自杨坚开皇时期开始持续十多年的呼声,在杨坚在位的后十年,有关请求开凿运河的奏章,从朝廷到地方累积就有50多封,其中不乏高颖、杨素之类的重臣。可以说,在当时,开凿大运河,是一个举国上下的呼声,并非杨广自己的心血来潮,更不是别人所说的那个为了自己的游玩天下。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大运河不仅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的军事与政治统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资能够顺利地到达当时的洛阳和长安,在有利于军事和政治的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强。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功万代。

    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修建大运河是凝聚中国之举。满足了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的迫切需要。“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

    继隋而起的大唐王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最富庶的王朝之一。它之所以如此强盛,除了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这几个杰出皇帝的英明领导之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大运河的充分利用。

    在唐朝统治时期,首都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人口不断增长,但是当地的粮食生产却日渐衰退,根本不能满足长安居民的生活需要,利用运河从南方调运粮食就成了养活偌大的朝廷的最佳办法。武则天甚至干脆长期住在洛阳,就为了离运河近一些。唐朝初年,大运河每年运送的粮食不过20万石,但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粮食的运输量迅速增加,最高达到一年700万石。不仅有粮食,各地运来的其他土产也是应有尽有,堆积出一个帝国鼎盛时期的“盛唐气象”。

    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藩镇割据,河北、山东的地方军阀不把朝廷当一回事,财政上大搞独立,北方的财源因此断绝,唐王朝财政收入更是依靠转运东南地区的粮食、物资。江淮地区差不多负担封建王朝赋税来源的百分之九十,那么多财富几乎全靠大运河转运。所以历史学家们认为,经历了安史之乱这样大规模的内乱,唐朝在大部分国土失去控制后,之所以还能够维持150年之久,多亏它还掌握着这么一条大运河。

    后来的宋朝就更是围绕大运河转,北宋定都开封之后,开封一跃成为全国的水运中心。每年通过大运河由江南运到开封的粮食,一般都在五六百万石左右,多时还曾达到800万石,超过了唐朝的漕运量。至于金银、布帛、香药、茶叶和其他土特产品就更是不计其数。东京开封也因此成为北宋商业城市极其繁荣的典型代表。

    像大运河的开创者杨广一样,北宋的统治者也让大运河承担了很多军事任务。从立国之日始,北宋便一直面临着严峻的边境形势,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相继发动不下几十次侵宋战争。面临这种危险的局面,北宋政权不得不加以重兵驻守在西北三路,每年要消耗巨额军粮。这种战备运输全都仰仗大运河。!!!!!!!收藏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