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朝会之争(终)

春天的熊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书迷楼 www.shumi.la,最快更新我爱大明朝最新章节!

    内阁首辅刘健就革除卫所军制一事,一开口便戳中了弘治的“硬伤”——咱大明的收成不够,玩不起这么大的“改革”之举!

    而大明的收成,在不增加任何苛捐杂税的前提下,难道真就只能收上这么多——二千七百余万两银子?

    “陛下,臣以为首辅大人的说法,有待商榷”,骠骑将军迎上弘治的目光,向前迈了几步。

    “哦?爱卿有何不同看法,只管道出来便是”,弘治的“演功”当真是一流——他明明早就同骠骑将军一道考虑过朝廷收支情况,并让骠骑将军去拟定对策!

    “咱大明的收成,绝计不止这个数”,骠骑将军也学到了刘首辅的“高招”——只在关键时候跳出来,解决关键问题:这样一来,老子才能算得上是“关键人物”!

    朝堂众人却嗡嗡声大起——“大明的收成,绝计不止这个数”,这他娘的是几个意思?

    难道是怀疑咱首辅大人虚报了国库收成?

    “微臣并没有质疑首辅大人的意思,微臣的意思,指的是这财赋收入上,存在着可增加许多的空间”,王睿赶紧提高音量,将这帮苍蝇似的老王八蛋们的“唧唧歪歪”声压了下去,“咱大明人丁五千余万,大军百余万,可五千余万人丁耕种田地交上来的赋税,竟还抵不上百余万大军种的军屯?臣的意思,便是这田赋一项上,绝计不止只能收上一千二百余三万两……”

    大明弘治年十三年的财政收入为二千七百余万两,这其中的农田赋税收入一千二百余三万两,军屯收入一千三百余六万两——看出来米有,农田赋税收入竟然要比军屯收入少!

    什么是田赋?

    田赋是历代封建王朝对拥有土地的人所课征的土地税,被列为国家正供,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基本、最主要来源——它才是国家“最基本、最主要”的财政收入。

    可大明朝却完全变了样——军屯租收入变成了“最基本、最主要”的财政收入。

    什么又是军屯租?

    这个也好理解,顾名思义——军户们种的田地,上缴一部分收成给国家作为“赋税”,自己再留下一部分。

    大明的军人有多少?百余万!

    大明普通的老百姓有多少?户籍记载:五千余万!

    换句话说,五千余万人口缴纳的税收还没有百余万大军缴纳的多——这他娘的正常么?

    不正常!

    可为什么五千余万的人口,交上的税收却还没有百余万大军的多?

    “册文讹误、豪强欺隐、人丁逃亡,这便是人丁田赋抵不上军屯租的原因所在!”骠骑将军一字一句,句句击在刘健的心坎上——作为内阁首辅,他岂能不清楚这其中的“猫腻”!

    可这简短的十二个字——“册文讹误、豪强欺隐、人丁逃亡”,便是导致这一奇怪现象的根本原因?

    是的!

    “据臣所知,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咱大明尚有田土近九百万余顷,千余万户,七千余万口。而从洪熙元年(1425年)起,大明的田土却减少至仅五百余万顷,九百余万户,六千余万口。短短几十年,咱大明便莫名其妙的田土减少四百余万顷,户减百余万,口减千余万……”

    作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除了太祖、成祖同蒙古人掐架掐得比较多(这俩父子同蒙古人掐架,多半都是出了长城,属于“境外作战”,也死不了多少人,更破坏不了大明境内农田土地),再除了英宗时候的“土木堡”之役,便再无动不动便是五六十万大军掐在一起的大兵团作战。是以,大明这百余年来算得上是太平盛世。

    再则,自太祖以来,大明也没出现过如同五百年后(1942年河南大旱,饿死了300万人,饿跑了300万人)那般的洪涝旱灾,偶尔发个天灾,也只是皮毛之癣——也算得上是风调雨顺。

    一句话:大一统的大明朝,在太平无大战、算得上是风调雨顺的前提之下,人口会越来越少?农田土地会越来越少?

    而且还不是减少一丢丢!

    鬼才信!

    这减少的土地与人口都哪儿去了?

    仍是那十二个字——册文讹误、豪强欺隐、人丁逃亡!

    简单一点说,便是这么个意思:官僚地主、大户人家们实际占有的农田土地,与他们报上来给官府“册文”(登记纳税)的严重不符——少报、偷报、漏报了!

    而普通的“劳苦大众”因为土地不够(被兼并了),便交不起“赋税”,只得跑路逃亡——成为没有“身份证”的“黑户”,或是沦为大户人家的“农奴”!

    “……而自洪熙元年(1425年)至本朝十三年(1500年),咱大明的农田土地又仅只四百余万顷,八百余万户,五千余万口。这七十几年的光景,咱大明又莫名其妙的田土减少百余万顷,户减百余万,口减千余万!?”骠骑将军吐出来的数据简直就是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册文讹误、豪强欺隐、人丁逃亡”,这简单的十二个字,简直就是一无底洞!

    王睿说的这些数据,弘治不知道?刘健不知道?

    他们都知道,可是他们找不到解决之策——某一问题若是找不到解决的方式,那你提出来做甚?没事寻心塞吶!?

    关于大明的灭亡,有很多说法,也有很多理由,而其中有一说法与理由,是相当之重要——大明亡于“穷”!

    大明的科技领先世界,光是火器火炮这一项便教当时的世界诸国有些难望其项背——更不用说是还在过着狩猎打鱼生活的满洲人;大明的人口、资源,也是任何一国都望尘莫及;可煌煌大明,硬是被一群扛着锄头耙子、卷着裤腿的农民军给灭亡了!

    原因何在?

    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没钱!

    陕西闹灾荒了,没钱赈灾;四川发大水了,没钱赈灾;满洲人开始折腾,辽东要增加军费开支了,没钱;农民们造反了,要调拨大军去镇压,可大明朝廷却还欠了大兵们的军饷没发,还是那句话——朝廷没钱!

    大兵们整天拼死拼活,最后连军饷都没得拿,谁他娘还给你打战!?

    大明真没钱?

    呸!

    大明有的是钱——明朝时候的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动则投资上百万两、数百万两用来做生意的“老板们”遍地都是。

    而事实的真相便是——大明的银子都不在国库,而在商贾地主、官僚乡绅们的腰包里!

    “册文讹误、豪强欺隐、人丁逃亡”——原本应该流入大明国库的银子,便是通过这十二个字,流入到了商贾地主、官僚乡绅们的腰包里去了。

    “骠骑将军所言,微臣附议”,平江伯很识时务的又跳了出来,“大明的田赋,若是正儿八经的征收,绝不止这个数,且会大幅翻番,咱大明的收成,也绝不止是二千七百余万两。骠骑将军既是看出了这当中的问题,可也是有了解决之法?可令大明收成增加,而在革除卫所军制一事上,朝廷再无财力不堪之忧?”

    别他娘光说问题不说对策了——你说的问题,上至圣上,下至朝臣,没有一个不知道的,关键是没法儿解决吶!

    平江伯看出了弘治的急切——他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解决这问题的对策,相当之“乖巧”的将“引子”扔了出来。

    “册文讹误、豪强欺隐、人丁逃亡”,这十二个字,其因果关系又是这样的:大明的苛捐杂税已不下千种,它所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后果是——农民不堪重负,逃亡奔命,造成国家失去大量纳税户,田赋收入也随之减少;与此同时,农民跑了,留下的土地,便被“大户人家”们给侵占,便出现了“册文讹误、豪强欺隐”的现象。

    久而久之,大明便变得财力分散,扰乱分配秩序,终致国家财政陷入危机,也削弱了中央集权,助长了地方势力膨胀——大明富可敌国的人儿多得是!

    是以,“苛捐杂税”使人民长期处在赋税徭役负担沉重的境况里,民不聊生——它才是造成“册文讹误、豪强欺隐、人丁逃亡”的罪魁祸首!

    依据史料记载——“今天下赋敛横流,徭役山压。加以彼旱此涝,收田之人,不足以缓公府之追求,唯有破家去产而已”造成的“田地荒芜”以及“流徙死亡”的“不计其数”!

    毫无疑问,要解决“册文讹误、豪强欺隐、人丁逃亡”所造成的大明朝廷财政危机的问题,实际则是要解决“苛捐杂税”的问题。

    这一问题,直至八十年后的万历年间,出了个叫张居正的人,他针对这一现象,搞了个改革,叫做——一条鞭法!

    平江伯说——“大明的田赋,若是正儿八经的征收,绝不止这个数,且会大幅翻番”,他这当真不是在吹牛逼!

    张先森实行“一条鞭法”过后,大明的财政收入当真是实现了“几何倍数增长”——大明一度出现了“回光返照”的迹象,可惜张先森才实行这项改革措施不久,便他娘见马克思去了,他的“一条鞭法”也不了了之。

    “臣思虑良久,终于觅得了两条法子来解决咱大明的收成问题……”

    骠骑将军说有两条法子?

    除了一条鞭法,还有个什么法子?r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