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就改了一个字

开胃山楂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书迷楼 www.shumi.la,最快更新和女鬼在北宋末年的日子最新章节!

    春回大地,万物开始复苏,正是一派祥瑞清明的新气象,村里小榆河上的坚冰此时也已然融化,正是年后初三。

    村口简陋的船运码头处,鸟雀嘤啭,几棵枯稀桑榆的树枝伸进了河面,汲取着春日的滋华。晨风徐徐吹袭,一叶单薄的乌篷船在码头前的浅滩处微微摇曳,船夫收起锚绳,码头上、做着最后的话别…

    “仲耕,出门在外、万事小心,莫要与人争休,到时候你就安心在京师游学,用度方面不用担心,我爹爹心眼好,不会为难你的,对了…”女妇将一袋沉沉的布囊塞进书生手里,“嫂嫂昨晚给你煮了些盐水鸡蛋,早儿温热了,路上饿了吃,别老吃那些榆馍腌菜,还有……”将臂弯上挂着的土灰包袱褪了下来,轻轻系在了书生肩上,“这里几件外袍是嫂嫂新纳的,里面衬着棉絮、应该暖和的,别舍不得穿,衣服用旧了就丢,不够了就捎封信回来、嫂嫂给你纳,京师里多得是有钱的衙内少爷,出去交友赴宴的,穿的不好、是会被人看不起的,嫂嫂不喜欢仲耕被人瞧不起,知道不?”

    “呵~~”点了点头……“醒得。”

    “还有…京师物阜丰茂、繁情旖旎,巷道瓦子里到处是烟花场所,是个实在的花花世界,嫂嫂不希望仲耕贪恋那勾栏瓦肆、以致荒废学业,可好?”

    “好。”

    慢慢的、船夫将船撑开了去、离了码头,船尾后漾起了轻微的凌波,清妙幽静。

    扎着羊角辫的小丫头将脑袋慰进了身后陈苓的怀里,望着乌篷船越来越远而去,只有站在船尾划船的船夫还依稀可见,她脸上木木的,想起什么似得仰头望向陈苓…

    “娘,耕叔什么时候回来?”

    陈苓理了理小丫头额前被吹乱的髫,远远的望着那愈见朦胧的乌篷船……

    “或许…明年就回来了。”

    “哦…”

    清风穿过那枯稀的桑榆树杈、吹袭着简陋的船运码头,小丫头或许是被吹风寒了,不住吸了吸鼻子,望着河湾尽头的那一片桑榆林,暗暗的笃定了心思……明年就回来了。

    ……

    ……

    北宋东京城。

    占地方圆四十余里、民逾百万,乃当世最宏伟壮阔的城池国度、没有之一。十余丈阔的护龙河拱卫东京四门,城濠内外都植上荫绿葱翠的杨柳,层叠开去、气派恢弘。外城每百步设马面战棚、旦暮修整,望之耸然有势。城门多瓮城三层,屈曲开门,城内粉墙朱户鳞次栉比,牙道御街两侧各植桦樟成荫。从南熏门而入,约阔二百余步的南大御街映入眼帘,路面均是淌白砖墁垒砌而成,两边御廊,行人买卖其中,繁华如胜云烟,一路过去,看街亭、明丽殿,中太一宫、武成王庙沿街而立,穿过蔡河中段的龙津桥进入明德门,这清明上河图上的旖旎风光才算荷尖初露……

    举目而望的尽是醉花倚翠的酒楼画阁、脚店百铺,茶幡酒帜沂风纷翻、遮天蔽日。豪门雕车竞争于天街拥巷,边关塞马驰骋在御路天桥,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于州桥之上极目远眺,汴水河道上蓬船如蚁、堵塞成龙,五湖四海的各路货通咸汇于船运码头。曹街泰庙处的灯市庙会延开数日,内中走马斗戏、卦说摊杂,一路是花光满路、箫鼓喧空。沿街瓦巷间唱卖着干果腊茶、姜虾酒蟹,摊贩坐贾架好一帆彩棚,坐内一身白虔布衫、青花手巾在手,招呼些散来游人香客。王孙贵族们借新年祥瑞之气,频降名寺古刹,或是修建明堂、冶铸鼎鼐;民人大众得获关扑三日之幸,遍游城中大小赌坊,喜笑尽囊而归。这年节开季,作为风花雪月圣地的七十二家正店酒楼开始了历年的惯例——遍洒兰帖、举办诗文学会,受邀才子书生们无不欣然而往,文会风流歌舞、诗声笑语,足以让人醉生梦死,当中又以潘、矾二楼为最,每每诗文会后便有才子佳人的故事传出来,今日有说是潘楼的汐琰大家独为某衙内献了一舞,明日就有汐琰大家拿茶水泼纨绔的桥段了,总归戏剧性的东西才能吊人胃口,至于事实如何……也无甚重要,本来就是一场心照不宣的表演罢了…

    繁华过眼,新柳抽芽,又是一季新开。年后初一、朝廷便对外布榜新年号——建中靖国,想来也是徽宗和向太后妥协的过渡性年号,可见这场政治博弈并没有真正的确定下来。而这几天朝堂人事变动也比较频繁,算是几家欢喜几家忧了,在老太后有意扶持下,这元佑旧党中人开始逐一平反,先便是恢复已故司马光、吕公著等旧党精神领袖的生前官轶、甚至是追封功绩,而之后范纯仁、刘奉世、吕希纯等一干旧党重臣也一一恢复前职、或是招使回京,整个朝廷的政治方向、开始有偏向旧党的势头。不过这些庙堂之高的动荡对于普通平头百姓而言,感觉其实并没有那么大,新年的喜气可以冲淡很多让人不愉快的事情,州桥明月的绝代风华可以掩去宋王盛世下的一切暗流波动……

    兴国坊,位于皇宫西角楼右掖门西出,太平兴国寺对面,内中建有尚书省办公府邸、袄庙、梁太祖旧邸以及启圣院等,由于背靠大内,前抵望寺,又近中心御街,已故来往民众络绎不绝,车水马龙的景象相比汴河两岸、也是不遑多让。

    年初五的午后,晕白的酥阳惬意的下来,柔印在兴国坊正南的踊路街上,淌白平整的砖墁上还沾有年前的雪,不过随着气温上来,冰沥逐渐柔软成水,便觉得是散着寒气出来,时而走过的人还是得捂着手防寒。

    视线望去,这南边踊路街和西侧启圣院巷子夹角处,正好卡着一家书铺,书铺店阔两丈,门额上挂着一块陈记的木格子招牌,有些过堂风吹过来、便摇曳两下。门前一小腿高的木板摊子摆出门道,堪堪趟出了屋檐,阳光正好可以掠过滴水瓦口斜映上去,上面随意的摆上些古旧的经史要义,近了看,多是《九经》《字说》一类的官方范经,其中一本躺着的《尔雅》被人拿了起来,有些凋零的土蓝封皮也不知存放了多久,清风吹了两下、这霉味是直扑向鼻子来。在汴京这样一个好地段却卖不出去书,倒也是令人奇怪的……

    他拿青灰的袍袖轻轻将封皮上的积尘拭去,吹了吹,轻轻翻开,入眼的都是一行行整整齐齐的松墨文字,泛黄的毛边纸,甚至都破碎在了书里。他一页一页的翻着,午后的阳光从他脑后打过来,映在书页上,朦朦胧胧的、却是带着点真正的文墨韵味……

    “那些都是十几年前的陈书了…”忽然的、从里边传来苍老的声音,“……以前呢、放着舍不得扔,现在看来是不扔不行了,太占地方了,这位郎君若是喜欢,随意拿去便是……”

    青袍书生抬起头,望了进去,只见这书铺里,一个老人正往书架子上摆书,他背很驼、侧着脸,鬓角已白,露在袖外的手背像是植了块苍老的槐树皮、尽是粗糙,此刻老人有条不紊的往书架子上摆书,一本接着一本、也不看自己,就这么一个人静静的做着。

    “这些书……”

    书生握着手上这本残旧的《尔雅》,微笑着回忆起来……“当时还拿来擦过屁股的,若是丢了,怕是日后如厕没有手纸……就不好受了…”

    那老人上摆的手一滞,缓缓的转过脸来……

    书生迎上目光望去,嘴角动了动、微笑了起来,过堂的风吹来,髻的缁巾在晕白的酥阳下飘然律动~~~

    “乔老爹倒还是这么有耐性…”

    ……

    老人转过脸来望过去,一洗的酥阳略过,人来人往的踊路街上,所有各色的民人小贩此刻都成了流动的背景,都成了门口站的这个书生的背景……他穿了一身直琚右衽的青袍,身体羸弱、面相清隽,头顶的髻梳的却有些糟糕了,几缕头都散在了后颈……看来还不会照顾自己。比较醒目的是他背后的那个帆白书箧,看着应该很沉,因为底部都凸了个半圆出来,此时见他放下手上的残书,将肩上的包袱解了挂在了臂弯,朝他微笑。老人张了张嘴,很是顿悟的模样……

    “少爷啊……”

    ……

    ……

    一张长长的旧木凳摆了出来、挨着半人高的柜台,两盏寻常的散茶泡上,握在手心、便觉得从未有过的安详,书箧随意的被安在了进门当口,像是看店的小二。一老一少坐在长凳上说话,外边踊路街上人来人往、车马行过,对面兴国寺香客如织,新年上来,免不了的要烧香进佛以求新一年里福禄平安。这中间还有几个临近的小孩跑过来,“老乔、老乔”的喊着问新出的神妖野志,在得知否定答案后便兴致缺缺的走了,嘴里说着什么御拳馆有人赌球、看蹴鞠去之类的话……这茶汤蒸腾起晕白的暖雾,温润在脸上,与这苏家老人的对话也是那般亲切自然。老人记性怕是不好了、说话很慢,往往要想上很久才能回上来,他时而看看铺子,时而望望对面的香火鼎盛的兴国寺……

    “……只是二阮那娃不放心我在这边干,说我大把年纪了,就该好好在家养老,其实…老奴倒也没什么,这十几年干下来、也习惯了,要是就这么走了,还真是…有点不舍得,只不过拗不过二阮那娃,老奴说没事吧,他就跑到陈老爷的茶馆去闹……”

    “唉~~也就随他了,不过这样也好,这铺子也该有点新气了,看我这老不休的,是一点生气也没有,这么多年下来~~少爷你看…”老人指指点点着铺子目力可及的每一个角落,又说着后堂印刷天井的状况,“…都没什么变化的……”他好似叹了口气,“这隔壁永庆坊当年的染局现在都拆成了道观,可咱们这儿,还是这副模样,难怪坊里的那些官人们、宁可跑到长庆楼那里买书,也不愿过来这边了……”

    老人的话里,已经分不清是遗憾还是辛酸,或者是回忆的温暖和惆怅,人去楼空、十年光影飞逝……已是物是人非。

    “就改了个牌子。”

    这句话出来,算是把他拉回了现实,陈记书铺,或者说……就改了一个字。

    书生握了握手上温烫的茶盏,随着老人的指点,打量了遍这间陪伴着原主人长大的回忆载体,此刻、也是莫名的亲切起来,尽管这份记忆不属于他,但也不妨碍他从旁感受……而与这老人说起来,倒也是很随意的,老人或许是太久没人陪他说话,也或许是见了多年不见的少主人,总归……话是比较碎、而且冗长的,其中问候了苏母近况,在得知老婆子大病初愈后,算是缓了口气,聊了一段时间后,这老人忽然自责了起来…

    “哎呀~~人一老了就爱忘事,之前陈老爷可是千叮咛万嘱咐了,少爷过来了就要第一时间通知他,真是的~~这脑子越来越不记事了…”他唠唠叨叨着,“…少爷且在这边休息一阵,老奴去去就回。”

    老人兴致比较高,那张面肤坍圮着的老脸努力地挤出欣悦的表情,交代了几句后,那蹉跎的背影就慢慢消失在踊路街的人流之中。午后的阳光温软流映在屋檐上的青灰筒瓦上,滴滴答答的、还有些雪水从屋瓦当沟处滑下来。

    闲着也是无聊的,苏进将手上的茶盏搁在了柜台上,从右边的腰门进去,这书铺后堂是比较开阔的,四面围着屋房柴院,中间留一个天井,青砖铺着、已经青苔满是了,隐隐还能闻到些草腥味儿,这廊道边还开了个小水井,平日用来汲水,倒是有点像后世的四合院,不过是袖珍型的。东边一侧有些不同,没有建屋,就上面做了个屋檐,底下是一片狭长的空场,里边陈放着印刷的雕版模具,这数量也有上千了,沿着山墙垒过去,也是蔚为壮观的,不过应该是被有心整理过,摆放的很有秩序。木架子上没什么积尘,只是这些雕版模具却是虫蛀的比较多、还有些潮湿,刚挨过了严冬腊雪,也是可以理解的。旁边一应的桌椅小凳、黄纸碳墨,零零散散的丢放在一边,这是以前工人印刷书籍的场儿,算是个小作坊了,而且对着天井,光照得到、雨却打不着,在蔚蓝少云的碧空下,环境算是比较清净的了……而这北面卷棚三间开的大屋子是灶屋,也就是厨房,依稀还能想起当年炎夏时工人们光膀子坐一起吃饭的场景……旁边西侧开了扇柴门,算是这里堂的后门了,出门正对的是袄庙的后门,还有往北去的尚书省官邸后门,不过这是条很狭小的巷子,平时几乎没什么人际走动,偶尔是几个袄庙偷摸出来的僧客,或是尚书省几个长史胥吏偷懒从后门溜出来……院子西边的几间屋子是库房,储放着书籍文案、或者其它乱七八糟的杂物……南面的屋子就有些不一样了,因为它是两层建筑,都是用来住人的厢房,当年苏进在这二楼也小住过不短的时间,或许现在上去找来,还能翻出当年不少耍剩下的玩物……苏进一个人在这院子的天井里笃步,脚边是几株修剪得体的腊梅盆景,记忆中零碎的片段如今拼凑起来,却也是如此可爱。不过这时、外间铺子却是传来不和谐的声响~~~

    “嘭~~”的一声打破了这份难得的宁静,好像是东西倒地的声音,苏进皱了皱眉头,寻着声音出去,还没到、便听到少年扯着嗓子喊的声音……

    “老乔!!人哪儿去了!渴死我了,赶紧舀碗水过来!今天本少爷我高兴,连灌了那三个猪头九球,哈哈~~那三个猪头,硬生生的从我胯下过,让他们嘴贱,这下看他们明天还有没有脸来御拳馆,哈哈~~爽死本少爷了……”</P></DIV>

    <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