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苦字言不尽 第三节 精锐尽失

寒潭水一色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书迷楼 www.shumi.la,最快更新杨棒子和他的囚犯小分队最新章节!

    为啥41年和42年一分区的八路军们要天天行军,饿着肚子打仗呢?除了鬼子扫荡的规模前所未有外,战斗力直线下降是最大的原因!

    1941年,经过37—38,38—39,39—40年三年苦战的杨成武,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你的老兵打掉了,没有人会给你补兵;你的弹药消耗了,没有人会给你补充;你的根据地被鬼子占领,没有人会另择一块地域给你,你只能干忍受着。

    于是,1941年以后的一分区,无力再主动攻击鬼子兵,只能采取守势。这绝不像国民党所说的“保存实力”,而是兵员紧张、弹药困难、粮棉匮乏,不得已而为之。

    总结一分区历史,一分区地盘最大的时候,是在1937年底。而一分区兵员实力最大,战斗力最强的时候,是在1940年5月,百团大战、或者“石太铁路破袭战”之前的那段时间。那时的一分区经过1938、1939连续两年接连不断的伏击战、偷袭战的胜仗积累,部队的集训整合,兵员齐整、弹药充足,军装、粮食等物资储备也达到相当地步。

    百团大战的最大特点,是八路军一改自己原来一贯战术所采用的伏击战、偷袭战的原则,开始对鬼子坚守的据点搞攻坚战。要一群心眼实诚的山里人走出自己熟悉的大山,放弃自己打伏击的长项,顶着鬼子的机枪冲锋。

    鬼子躲在暗处,训练有素,枪法准确;而进攻的八路军在明处,事先并没有进行过任何进攻鬼子据点的训练。进攻鬼子据点的部队怎样配合?怎样躲避?如何组织火力进行掩护?对八路军来说都陌生的课题。其结果,只看见进攻的八路军战士在鬼子的枪口下面一片片倒地,再起不来。这是不是以己之短,攻敌所长?

    百团大战的第一阶段——正太铁路破袭战,一分区主力一团因为支援太行八路军“打顽”。此时还在从太行地区返回晋察冀的半路上。所以破袭战阶段,一分区仅出动了一个三团攻打井陉煤矿。因为带有突然袭击的性质,出其不意,所以三团仅一个主攻营损失很大,其余的部队元气未伤。

    但百团大战的第二阶段——涞灵战役阶段就不同了,小鬼子已经有了防备,将几个分散的据点放弃回缩,鬼子兵积少成多,聚集在一起。八路军出其不意的优势没有了。

    八年抗战期间,不仅是晋察冀八路军。凡有八路军的地方。在主动打鬼子方面。最上策的战斗还是打伏击战。以自己绝对优势的兵力,在自己熟悉的山区根据地伏击毫无防备的鬼子行进队伍,为八路军战术首选。而且以伏击战斗力最弱、缴获最丰富的鬼子运输队为最佳目标,伏击的八路军收获最大。

    39年底。一分区集中全部家底的所有主力部队打雁宿崖、黄土岭,与鬼子主力面对面交锋还在其次。因为这样的两场战斗,影响虽大,但自己损失也大,缴获却很少,所以显得得不偿失。只能被称作“中策的战斗”。

    中策的战斗中,也有缴获很大、损失很小的战斗,比如,在经过充分的战斗准备和侦察之后。攻其不备,拔除鬼子防守的据点,1939年5月打大龙华,1940年8月打井陉煤矿就是这样。

    下策的战斗,才是像涞灵战役那样。集中了自己的优势兵力,攻打鬼子防备森严的据点涞源县城、三甲村,特别是东团堡。因为你完全可以耐心等待战机的出现,在鬼子行进的山路上,埋伏起来打他的伏击。那时你可以不必要付出这样的人力和弹药的损耗,也能够取得同样的战绩。

    涞灵战役,二团打三甲村据点,三团打东团堡据点,都是两千余人的一个主力团,包围了攻打鬼子一百多人、不足两百人的一支孤立部队。八路军的兵员数量均在鬼子兵的十倍以上,十几个人打他一个。此战不胜,咋说也说不过去。

    鬼子人虽少,却躲在坚固的隐蔽处,训练有素、弹药充足,反观当年攻打鬼子据点的八路军,既无炮、也无炸药,更主要的是没有攻坚的经验。敌在暗处,有隐蔽物,进攻的八路军一方则没有。因此几倍于敌的伤亡是不能抹杀的。根据一分区进攻涞源县城、三甲村和东团堡据点的情况来看,一分区部队的损失一定是非常惊人的。

    一分区主力一团打涞源县城、不知道鬼子已经增兵,从原来的一百多人增加到四百多人。此时虽然一团的两千余人五倍于敌,但战斗力不行,打一整天也打不动,自己的损失反倒很大。

    个别部队有攻进城的,但后续部队的配合及战斗意志都不行,大部队没跟进去,最后功亏一篑,只能撤下来。甚至个别部队干部扔下攻进城的战士,自己只身逃出城来,被杨成武下令执行军法。

    注意,这可不是什么一般的主力部队,是一分区政治素质最高的一团。几个月前,一团随晋察冀军区参加太行地区的“反顽”战斗,缴获了不少麻将牌。一团当时的领导人从此染上了打麻将的恶习。

    当时聂老总已经看出问题来了,但碍于不是自己直接管的部队,所以只是通知杨成武要注意。一向管理宽松的杨成武还要自己再看看。结果一团在百团大战的第一阶段没有赶上,在涞灵战役攻打涞源县城的战斗中,杨成武亲眼看到了一团上下斗志涣散,战斗力下降到了一个危险的地步。

    权衡再三,杨成武做出迫不得已的决定,放弃要一团打涞源县城的原计划。一团改为担任警戒任务,一团拨出一个营的部队和二团一起打三甲村据点的百多名鬼子,最惨重的损失来自三团。

    三团打鬼子教导大队把守的东团堡据点,斗志旺盛,但不得章法。因为鬼子大都是老兵、士官,训练有素,所以三团的损失最大。据守东团堡的鬼子教导队只有170多人,三团的损失几倍于鬼子,打了三天才打下来。打下东团堡之后,三团所余还有战斗力的兵力凑不满一个营。

    攻打东团堡,三团中担任主攻的三营损失最大。因为再无兵可派,直到团长邱蔚也手里空空,于是三营长陈宗坤通过电话直接向杨成武要兵。说着说着,陈宗坤居然急眼了,向杨成武大发脾气。杨成武手里哪里有兵?只能对陈宗坤许愿:“打完仗,再给你补充兵员。”

    具体东团堡战斗歼敌170多人,我军的损失多大?《杨成武回忆录》中不见答案。杨成武说,涞灵战役历时十八天,歼灭日伪军共1100余人,“我军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在较能得到世界公认的《维基百科》的记载中:“此次战斗八路军共歼日军170余人,而自身伤亡212人,占领了东团堡据点,策应一团对涞源的进攻。”这一记载不知是从哪里来的?与事实不符。不符,主要表现在数字上和时间上。

    数字上。一个十倍于鬼子兵人数的三团,战后的存余战斗力人数不足战前的三分之一。三团是一分区主力团中人数最多的,百团大战前达到2600人左右。即使井陉煤矿战斗中受到损失,余者2200人还是有的。用2200人乘以三分之二,再减去《维基百科》上提到的伤亡212人,那其余至少有上千人都到哪里去了?

    时间上。一团撤出攻打涞源县城的战斗在先,三团打下东团堡在后。而且是在一天之后。《维基百科》上,三团打下东团堡后,“策应一团对涞源的进攻”,怎么可能呢?这二者的先后次序都给弄颠倒了。所以,这一时间上的错误是对当年涞源战场状况的无知所造成的。